中医之道,首辨阴阳;升降之间,皆是学问。 一问:高血压首辨阴阳,如何从整体把握其病机? 学生:老师,我们在临床见到许多高血压患者,西医诊断明确,但中医辨证各异。
您常教导我们“首辨阴阳”,请问面对高血压患者,应如何从阴阳整体角度把握其病机? 林师:高血压虽以血压升高为表征,然在中医眼中,核心病机在于阴阳失调,气血逆乱。
《素问》云: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。”
阴阳失衡,或阴虚不能涵阳,或阳亢独立于外,皆可致气血运行失常。 在钦州临证多年,发现本地高血压患者多兼太阴湿土不运之象。
盖因钦州地处岭南,气候潮湿,人感湿邪,易困脾阳。
脾主运化,脾失健运则湿聚成饮,水饮上逆,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,亦能致眩致晕。 曾治一62岁男性,晨起突发头晕目眩,视物旋转,伴恶心呕吐,水入即吐。其舌淡胖,边有齿痕,苔薄白。
此乃太阴病,水饮上逆之证。
予苓桂术甘汤合泽泻饮加减而速效。
此例血压虽高,然病不在肝,亦不在肾,而在脾土不运,水饮上犯。
故高血压之辨,首重阴阳,察其虚实,观其寒热,审其气血津液之盛衰,方能窥其本质。 二问: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如何辨证施治? 学生:老师,临床上常见眩晕耳鸣、头目胀痛、面红目赤、急躁易怒之高血压患者,多辨证为肝阳上亢。
请问此型辨证要点及用药经验为何? 林师:肝阳上亢乃高血压常见证型。
其辨证要点在于眩晕耳鸣、头目胀痛、遇烦劳郁怒而加重、颜面潮红、急躁易怒等。
然需细辨其本虚标实之轻重:是肝肾阴虚为本,还是肝阳亢逆为标? 肝为风木之脏,体阴而用阳,赖肾水以滋养。
若肝肾阴亏,水不涵木,则肝阳亢逆,气血上冲,血压升高。
治疗宜平肝潜阳,滋养肝肾。 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。
方中天麻《神农本草经》虽未直载,然《本草纲目》谓其“主诸风痹,瘫痪不随,语多恍惚,善惊失志”,乃平肝熄风之要药;
钩藤《本草纲目》称其“治小儿寒热,十二惊痫”,能清热平肝,熄风定惊。
二药相合,平肝之力倍增。 然临证需注意加减:若肝火偏盛,见面红目赤、口苦咽干,加夏枯草、黄芩、栀子以清肝泻火;
若阴虚明显,见腰膝酸软、五心烦热,加女贞子、墨旱莲、枸杞子滋补肝肾;
若失眠多梦,加珍珠母、生龙齿重镇安神。 曾治一中年男子,血压160/100mmHg,头痛如裂,面红如醉,舌红苔黄,脉弦数有力。
即用天麻钩藤饮加夏枯草、菊花、白芍。
七剂后症大减,血压趋于平稳。
此乃肝阳亢盛,气血上逆之证,故重在平肝潜阳,清泻肝火。 三问:痰湿中阻与水饮上逆如何鉴别诊治? 学生:老师,刚才您提到太阴水饮上逆之高血压,与痰湿中阻型皆有头晕目眩、胸闷恶心之症,请问二者如何鉴别?
其治法方药有何不同? 林师:此问触及辨证精微之处。
痰湿中阻与水饮上逆虽同属阴邪为患,然病机、表现及治法则异。 痰湿中阻者,多因饮食不节,过食肥甘,损伤脾胃,脾失健运,湿聚成痰。痰浊内阻,清阳不升,故见头晕如蒙,视物旋转,胸闷恶心,呕吐痰涎,舌苔厚腻,脉濡滑。
治宜燥湿化痰,健脾和胃,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。
半夏《神农本草经》谓“主伤寒寒热,心下坚,下气,喉咽肿痛,头眩胸胀”,能燥湿化痰,降逆止呕;天麻平肝熄风;
白术健脾燥湿。 而水饮上逆者,多因中阳不足,脾虚不运,水湿内停,上逆犯窍。
症见头晕目眩,恶心呕吐,水入即吐,舌淡胖,边有齿痕,苔白滑。
其晕甚剧,天旋地转,与痰湿之晕如裹蒙不同。
治当温阳健脾,利水化饮,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饮。 《伤寒论》云:“心下有痰饮,胸胁支满,目眩,苓桂术甘汤主之。”
又《金匮要略》泽泻汤:“治心下有支饮,其人苦冒眩。
”茯苓《神农本草经》谓“主胸胁逆气,忧恚惊邪恐悸,心下结痛,寒热烦满,咳逆,口焦舌干,利小便”,能健脾利水;
桂枝温阳化气;白术健脾燥湿;
泽泻《神农本草经》谓“主风寒湿痹,乳难,消水,养五脏,益气力,肥健”,专利水渗湿。 在钦州曾治一老妪,头晕目眩不能起床,呕吐清水,舌淡胖水滑,脉沉细。
诊为水饮上逆,投苓桂术甘汤加泽泻、生姜。
一剂晕减,三剂能起。
此乃辨明水饮,温阳利水之功。 四问:活血化瘀法在高血压中如何运用? 学生:老师,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常伴有血管病变,与中医瘀血理论相通。
请问瘀血内阻型高血压如何辨识?
活血化瘀法如何应用? 林师:善高血压病久入络,常伴瘀血内阻。
然瘀血有显隐之分,显者易识,隐者难辨。 瘀血内阻之证,可见头痛如刺,固定不移,面色黧黑,唇甲青紫,舌质紫暗或有瘀斑,舌下络脉迂曲,脉涩。
然亦有症状不显,惟见血压顽固难降者,此乃“微观瘀血”之证,需从病程日久及治疗效果反推。 治疗宜活血化瘀,通络降压。
方用血府逐瘀汤或通窍活血汤加减。
然需注意,活血需分气血:
在气者,宜行气活血,药用川芎、郁金、延胡索;
在血者,宜活血化瘀,药用桃仁、红花、丹参;
久病入络者,宜搜风通络,药用地龙、全蝎。 川芎《神农本草经》谓“主中风入脑,头痛,寒痹,筋挛缓急”,能上行头目,下行血海,活血行气;
丹参《神农本草经》谓“主心腹邪气,肠鸣幽幽如走水,寒热积聚,破癥除瘕”,能活血养血,安神定志。 治一高血压十余载老翁,头痛固定如针刺,舌暗紫有瘀点,脉涩不利。
前医屡用平肝潜阳无效。
辨为瘀血阻络,投通窍活血汤加地龙、水蛭。
服药半月,头痛大减,血压亦降。
此乃“久病必瘀”,“久病入络”之例。 然运用活血法需注意:无瘀象者慎用,气虚者需配益气,阴虚者需配养阴,以免伤正。 五问:高血压后期阴阳两虚如何调治? 学生:老师,高血压病至后期,常见阴阳两虚之证。
请问此时如何把握阴阳双补之尺度?用药有何特点? 林师:高血压病迁延日久,阴损及阳,阳损及阴,终致阴阳两虚。
此证型常见眩晕耳鸣,腰膝酸软,畏寒肢冷,五心烦热,夜尿频多等寒热错杂之象。舌淡苔少,脉沉细无力。 治疗当阴阳双补,调理冲任。方用金匮肾气丸或二仙汤加减。
然需明辨阴虚阳虚之孰轻孰重:
偏阴虚者,重在滋肾阴,佐以温阳;
偏阳虚者,重在温肾阳,佐以滋阴。 金匮肾气丸中,地黄《神农本草经》谓“主折跌绝筋,伤中,逐血痹,填骨髓,长肌肉”,乃滋阴补肾之要药;
山药《神农本草经》谓“主伤中,补虚羸,除寒热邪气,补中益气力,长肌肉”;
山茱萸《神农本草经》谓“主心下邪气,寒热,温中,逐寒湿痹”;
附子《神农本草经》谓“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,金创,破癥坚积聚,血瘕,寒湿踒躄,拘挛膝痛,不能行步”,能温补肾阳;
桂枝温通阳气。
诸药合用,阴中求阳,阳中求阴,共奏阴阳双补之功。 曾治一七旬老翁,高血压二十年,现头晕耳鸣,腰膝冷痛,夜间盗汗,手足心热却畏寒,舌淡少苔,脉沉细无力。
此乃典型阴阳两虚,寒热错杂之证。
投金匮肾气丸加枸杞子、菟丝子、五味子。
服药一月,诸症渐平。
此即“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,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;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,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”之理。 六问:高血压诊治中如何运用圆运动与升降理论? 学生:老师,您临证时常强调圆运动与气机升降。
请问在高血压诊治中,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辨证用药? 林师:圆运动理论乃中医精髓所在。
人体气机左升右降,如环无端,维持生命活动。
高血压病多表现为气机升降逆乱,或升发太过,或敛降不及。 肝气本主升发,但须赖肺气之肃降、肾水之涵养以制约。
若肝升太过,肺降不及,则气血上逆,发为高血压。
故治疗非独平肝降逆,更需恢复全身气机圆运动。 在用药方面,需讲究升降相配。
如常用葛根与钩藤相伍:葛根《神农本草经》谓“主消渴,身大热,呕吐,诸痹,起阴气,解诸毒”,能升清阳,解肌舒筋;
钩藤能平肝潜阳,清热熄风。
一升一降,恢复气机流转。 又如川芎与牛膝配对:川芎上行头目,活血行气;
牛膝《神农本草经》谓“主寒湿痿痹,四肢拘挛,膝痛不可屈伸,逐血气,伤热火烂,堕胎”,能下行肝肾,引血引火下行。
二药相合,调畅气血上下运行。 在钦州诊治高血压,必察患者气机升降之状态:是升不及还是降不及?
是左路不升还是右路不降?
用药时注重调理肝肺:肝主升,肺主降;
调理心肾:心火下济肾水,肾水上滋心火;
调理脾胃:脾升清,胃降浊。 曾治一女性,头晕伴颈强,胸闷太息,脉左弦右弱。诊为肝升太过,肺降不及。
方用柴胡、葛根升左路;
枳壳、苏子降右路;
加天麻、钩藤平肝。
七剂后头晕颈强均减。
此乃恢复圆运动,调理升降之例。 七问:临证如何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结合运用? 学生:老师,您既用六经辨证,又参脏腑辨证。
请问在高血压诊治中,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? 林师: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,一纵一横,犹如经纬,相辅相成。
六经辨病位之表里深浅,病性之寒热虚实;
脏腑辨病位之具体所在,功能之失调状态。 高血压病可见于少阳病之口苦咽干目眩;
阳明病之面红目赤、便秘;
太阴病之头晕呕吐、水饮上逆;
少阴病之阴阳两虚;
厥阴病之寒热错杂。 如曾治一患者,头晕目眩,恶心呕吐,水入即吐,舌淡胖,边有齿痕。
六经辨为太阴病,脏腑辨为脾虚水饮上逆。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饮。
茯苓、白术健脾利水,桂枝温阳化气,泽泻利水渗湿。
此乃六经与脏腑结合之例。 又治一患者,头晕耳鸣,腰膝酸软,畏寒肢冷,夜间盗汗。
六经辨为少阴病(阴阳两虚),脏腑辨为肝肾不足。
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,滋阴温阳,补益肝肾。 临证需将二者灵活结合:
先以六经定大局,明病位之表里深浅,病性之寒热虚实;
再以脏腑定具体,明病位之脏腑经络,功能之失调状态;
最后结合气血津液,明物质基础之盈亏通滞。
如此则辨证如抽丝剥茧,层层深入,用药方能矢中的。 结语 学生:感谢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,让我们对高血压的中医诊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 林师:中医之道,贵在明理。
高血压诊治非一味平肝降压,而当首辨阴阳,详察气血,明辨六经,调理脏腑,注重圆运动之恢复。
如此方能执简驭繁,得中医之真谛。
望尔等勤学深思,多临证,多总结,将中医精髓传承发扬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